關於常態分班或能力分班的問題,大家意見很多、爭論不休,我的看法不見得正確,但是卻是過來人的感想。
從小我算有些小聰明,沒什麼花時間在課業上,成績卻還過得去。到了國中時期,雖然課業較為繁重,卻不影響我愛玩的心。我們國中屬於常態分班,有資優生也有學習障礙的學生,我在班上排名只不過是中等而已。雖然學校是常態分班,但為了因應升學考試,在英文和數學兩個科目,還是依能力分組上課,A組的學生與另一班A組學生一起上課,B組學生則和別班B組併上,其他的科目則是回原班級上課。也就是說,生活作息都是常態分班,大多數時間都與原班同學相處,每天接觸的是各種層級的同學,與現實的社會型態較為接近。
我們國中有六個好朋友,稱為無敵六超人(再次提起這個愚蠢的稱號真是覺得青春無敵啦),到現在感情還是很好(除了謝阿呆長年在海外以外啦),如果當初是能力分班,我們恐怕沒有辦法結為好友吧!如果當時是能力分班,我們可能不會認識阿ㄆㄨㄣ、姥姥這些有趣的high咖,更別說玩在一起、去海邊跳「我是貓」了吧!如果當時是能力分班,我真的不知道我現在會是什麼樣???因為以我當時的成績也不見得會被分到前段班啊!
而且,事隔幾十年回頭來看,當初那些成績不好的同學,品行也都還端正,有些自己創業當老闆、擁有一技之長、或是嫁做老闆娘,比起成績好的同學、進入大公司當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或是回歸家庭當家庭主婦,我並不覺得有出路有差到哪裡去。
當初學校常態分班但學能分組的做法,我覺得是一個很不錯的方式,沒有人會因為唸了哪一個班級就覺得自己比較高級或低級,而分組教學的老師也比較好掌握上課進度與難易度。
回頭討論能力分班,現在分的什麼正常班和資源班!?資源班聽起來就覺得是垃圾班,感覺是要回收的,要不然叫什麼資源班?每天上學就好像被貼了標籤「我是垃圾」,教資源班的老師也可以不用認真啦,因為資源班的學生就是學習有障礙唄、不用太費心啦!心理學上的標籤效應大家都懂,我也不需要再贅述,有必要在中小學的時候就先幫小孩貼了標籤嗎?上前段班的家長可能覺得很有面子,小孩是前段班的資優生,但是上後段班的孩子就不是人嗎?她們的權益與感受是否就這樣被犧牲了?後段班的學生很有可能因為被貼標籤而自暴自棄,如果路走偏了,將來要付出的社會成本更大。前段班的學生別以為可以置身事外,因為如果後段班的學生走了歹路,前段班學生將來可能就是受害者!我覺得政府當局真的要好好思考一下!
再者,其實考高中就已經是能力分班了不是嗎?成績好的、想升學的,就上好的高中,成績差的、不想升學的,就上技職學校。在這個階段自然就會將想求學的和不想唸書的學生區分開了, 太多人為的操縱反而是多餘的吧!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切!什麼時代了!把士大夫的包袱丟掉吧!
- Sep 13 Mon 2010 09:46
常態或能力分班?學科分組比較實際吧!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