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腸病毒有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 groups A and B),A型23種,B型6種、Echovirus和造成小兒麻痺症的Poliovirus三種,伊科病毒31種,以及不分類的腸病毒68~71型。共67種。
這些腸病毒在人類的呼吸道可以持續生存約三至四週的時間,在腸胃道則可以存活長達五至六週之久,所以它們可以經由糞口或飛沫等途徑傳染,也由於腸病毒具有在人體長期繁殖的特性,使得我們很難有效地去控制腸病毒的傳染。
腸病毒其實並非「名符其實」,因為它所以引起的症狀與「腸胃炎」可說毫無關係。感染腸病毒的最主要症狀多為發燒、口腔潰瘍、皮疹與各式各樣的併發症,大多數的腸病毒感染都是良性而沒有併發症的,甚至有高達五至八成的患者是不會有特殊症狀,也就是所謂的「無症狀感染」;至於手足口病與泡疹性咽峽炎則是某些腸病毒的常見病徵,讓醫師一看就知道是腸病毒在作怪。
克沙奇病毒
克沙奇病毒(Coxsackie Viruses)是典型腸病毒的一種,其大小、形狀與小兒麻痺病毒頗為類似,經常被混為一談,直到一九四八年間,美國紐約州克沙奇這個地方爆發疫情後,才以當地地命命名之。
根據研究,克沙奇病毒和其他病毒一樣,可在攝氏零下一十度至零下七十度存活數月之久,而且克沙奇病毒分成A、B兩型,兩型再細分成二十三及六個血清型,不同血清型的克沙奇病毒,所引起的症狀也不同,其中B型毒性較強,較易引發嬰兒急致死腦心肌炎。
克沙奇病毒主要傳播方式為飛沫傳染、直接接觸及糞便感染,好發於夏、秋兩季,病例集中於嬰幼兒及社會經濟情況較差的人群。病毒初期的增殖部位是在咽部及小腸,感染早期可在患者的咽部和血液中找到病毒。一般來說,克沙奇病毒的潛伏期為二至九天。
在臨床表徵上,A型克沙奇病毒會引起泡疹性咽峽炎、淋巴小結節咽炎、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疾病、皮膚疹、手足口病、肝炎、無菌性腦膜炎、麻痺症及一些嬰兒的猝死。而B型克沙奇病毒感染則會引起流行性肋肌痛、嬰兒急性心肌炎、多種上呼吸道症候群、皮膚疹、腹瀉、睪丸炎、肺炎、心臟及中樞神經系疾病。
對於克沙奇病毒的預防上,建議民眾可以遵守下列數項原則:
1. 減少人與人的接觸,避免出入公共場所。
2. 家中若有感染者應避免將病毒傳染給抵抗力弱的嬰幼兒。
3. 感染者可採取支持性治療,目前並無有效的抗病毒藥物。
4. 感染後可能具有免疫力,故成人較小孩有更多型的抗克沙奇病毒抗體。
腸病毒71型
近年在台灣肆虐的腸病毒71型是目前已知的六十幾種腸病毒當中相當特別的一種,在1969至1973年間美國加州的一次流行疫情中,腸病毒71型首度被分離出來,當時就發現有很多無菌性腦膜炎與病毒性腦炎的病例。
腸病毒71型的致病力相當高,尤其是神經系統的併發症,自從它被分離發現後,在世界各地都有流行的報告,包括澳洲、日本、香港、馬來西亞、瑞典、保加利亞、匈牙利、法國等地,而保加利亞、匈牙利、馬來西亞等地更有數十名死亡病例的記錄。
根據美國所作的調查,自1977年至1991年間,每年都有腸病毒71型被分離出來,只是個案數的多少每年稍有不同,可見此型腸病毒的分佈是全世界性的,而且一直存在。
國內對於整個疫情的統計發現,發生嚴重併發症的病例有79%小於三歲,數十名死亡病例大多以猝死為表現,77%的死亡病例都是在住院後二十四小時以內死亡,常常使得醫師措手不及。
在臨床病例分析顯示,致死的主因是病毒侵犯腦幹引起腦炎。腦幹部位有著掌管著我們呼吸、循環、自主神經系統等重要生命現象的中樞,此處的變化可以導致肺水腫、肺出血、心臟衰竭等嚴重併發症,學術上稱之為神經性肺水腫。神經性肺水腫在急性期會因為心臟衰竭與呼吸衰竭而發生生命危險,即使渡過急性期,有部份存活者也會因為腦幹的呼吸中樞受到破壞而需要仰賴呼吸器維持生命。
腸病毒在台灣 民國87年間,腸病毒71型在台灣地區造成一股史無前例的大流行,疫情之嚴重,可以說讓所有為人父母者「聞腸病毒而色變」。根據疾病管制局資料,當年全國確定受到腸病毒71型感染的人數超過十三萬人,發展為嚴重併發症(包括:腦炎、肺水腫、心臟衰竭)的有四百零五人,有七十八人不幸喪生,也因此讓所有的民眾開始重視腸病毒的威脅。 事實上,腸病毒在世界各地都有,也曾發生過與台灣一樣的流行疫情,如保加利亞、匈牙利、馬來西亞等地就有數十名死亡病例的記錄;只不過腸病毒好發於夏季、初秋之際,而台灣地區因位在亞熱帶,所以一年四季都可能有感染病例出現,但仍以夏季為主要流行季節。
腸病毒其實包括二十三種A群克沙奇病毒、六種B群克沙奇病毒、三種小兒麻痺病毒、三十種依科病毒及最後發現的68至71型腸病毒等六十幾種, 台灣常見的致死率最高的腸病毒71型。 罹患腸病毒71型的患者,絕大部份都會有手足口病、手腳會有疹子的臨床表徵,五歲以下的幼童若感染腸病毒,會有較嚴重的併發症,大約有1000~10000分之一的致死率,由於人體免疫力的基因非常複雜,醫界目前還無法確實了解為何五歲以下的幼童有較高的致死率;因此提醒民眾若病患為五歲以下幼童,應該要特別留意,萬一出現不尋常的嗜睡、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與持續嘔吐等,都必須馬上就醫。
一般來言,腸病毒發病後七天內是重症發生的危險期,照顧上應以多喝水、多休息為原則,以免造成脫水、休克或併發症的產生。由於腸病毒具有傳染途徑難以預防、病毒型別的特殊性、又常侵襲五歲以下幼童等特殊性,再加上年年都疫情及死亡個案的出現,因此建議民眾建立正確的防疫觀念,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以降低感染腸病毒的機率。 腸病毒的併發症 就大部分的腸病毒感染者而言,通常都會自然康復,但是在少數情形下會出現一些併發症,這些併發症有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心肌炎、新生兒敗血症等,其中又以腸病毒71型最可能出現致命性的併發症,這也是為什麼大家「聞腸病毒而色變」的主要原因。
無菌性腦膜炎是腦部外面的軟膜組織發炎,因為病毒沒有直接侵入腦部組織,所以一般在經過頭痛、嘔吐、頸部僵硬等不適症狀以後,會自然康復;而病毒性腦炎則會直接影響到深部的腦部組織,所以會出現意識障礙、抽搐、幻覺等各式各樣的症狀,也比較有危險性,就算康復的話,有時候也會留下一些神經學上的後遺症。
肢體麻痺症候群是小兒麻痺最容易出現的後遺症,這是因為病毒破壞了人體的運動神經,甚至會導致肢體的肌肉萎縮。事實上,小兒麻痺病毒以外的腸病毒是很少出現永久性的肢體殘障的,但是1998年國內流行的腸病毒71型則出現類似的麻痺現象,因此不得不慎。 心肌炎會導致心臟肌肉收縮功能受損,使得血壓無法維持而有立即的生命危險。如果能夠拖過急性期,部份病人會完全恢復,其餘則留下程度不等的心臟與神經功能異常。
新生兒敗血症指的是當腸病毒侵犯三至六個月以下嬰兒的時候,因為嬰兒的免疫功能較差,病毒擴散到全身各器官而變成新生兒敗血症。一般而言,六個月以下的嬰兒大多會有來自母親的抗體保護,所以得到腸病毒感染的機會並不高。但是腸病毒一共有幾十種,母親可能對於其中幾種病毒沒有免疫力,所以有一些嬰兒還是有罹病的危險,其死亡率超過五成。 至於讓大家「聞之色變」的腸病毒71型,主要是這種病毒會侵犯腦部而導致突發性休克、肺水腫與死亡。台灣自從1998年首度出現腸病毒疫情以來,除隔年以外,年年都有都有腸病毒71型的致死病例,因此特別值得我們提高警覺。
※腸病毒是怎麼傳染的?
腸病毒是怎麼傳染的呢?主要是由呼吸道的口水飛沫傳染和胃腸道的糞口傳染,或者是接觸到病人的口水、鼻涕及皮膚上潰瘍的水泡等途徑。另外,也可能是兒童接觸到沒有症狀但是帶病毒感染者的口鼻分泌物、咳嗽、打噴嚏飛沫,或是吃進被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傳染。要注意的是,玩具常成為兒童間傳染的媒介,尤其是帶毛的玩具更容易因接觸幼童口嘴造成大量病毒感染而發病。
※腸病毒的傳染力有多久?
腸病毒傳染力始於發病之前幾天,在咽喉與糞便都有病毒存在,腸病毒可持續有很高的傳染率,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也較容易發生傳染。另外,在流行期甚至可以由污水中分離出病毒。
※發病後仍要注意傳染!
由於腸病毒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需特別注意感染者之隔離照顧,也必須特別小心處理感染者之糞便、口鼻分泌物、皮膚上水泡;發病二週後,咽喉之病毒排出量大量減少,透過口鼻分泌物、飛沫、接觸等途徑傳染的危險性降低,但仍應注意注意個人衛生,避免接觸傳染,同時因感染者排出之糞便仍有病毒存在,因此仍須注意預防腸胃道之感染,養成時時正確洗手等衛生習慣。
※腸病毒從感染到發病多久?會有些什麼症狀?
腸病毒進入人體之後,潛伏期:2-10天,平均約3-5天。腸病毒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沒有症狀的感染,有些則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他們有時候則會引起一些特殊的臨床表現,包括手足口病、庖疹性咽峽炎、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心肌炎等。
※腸病毒症狀特徵:手足口病!
病人會在手掌、腳掌、膝蓋與臀部周圍出現稍微隆起的紅疹,疹子的頂端大多有小水泡,口腔也會有潰瘍。庖疹性咽峽炎大多會發高燒,特點是在口腔後部出現水泡,然後很快地破掉變成潰瘍。
※什麼情況下必須立刻就醫?
1.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應即早就醫,一般神經併發症是 在發疹2-4天後出現。
2.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
3.持續嘔吐。
4.持續發燒、活動力降低、煩躁不安、意識變化、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全身無力、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
※ 家中有感染腸病毒怎麼辦?
遭了!我們家有人被腸病毒入侵了!
家中有小朋友感染腸病毒時應該注意什麼呢?
1.小心處理病患之排泄物(糞便、口水鼻涕之類的分泌物),如果碰到他們用過的衛生紙或其他物品,應立即洗手。《看看正確洗手法》
2.對已經感染腸病毒的小朋友,可建議他適當休息補睡眠與適當補充水分,並依照醫生指示接受治療、在家休息等。
3對家中之第二個感染到腸病毒的病人,尤其是小寶寶要特別小心,他所接受的病毒量往往較高,腸病毒病狀嚴重程度可能提高。
※怎麼樣把手洗乾淨?
談到洗手? 誰沒洗過手啊?!!
可是要把手洗乾淨,可是一門大學問哩!!
時時正確洗手,雖然不一定可以完全洗掉頑劣的腸病毒細菌,讓你不受到腸病毒的感染,但是"有洗手就有保佑"!肥皂可以幫你殺死一些沾在手上的細菌,避免我們把細菌跟食物一起吃進去,而感染到可怕的腸病毒,就算真的不小心吃進去幾隻小細菌,也可以降低發病的危險性還有嚴重的程度,所以預防腸病毒要從洗手做起,大家一起來洗手,腸病毒就不敢來惹我喔!
正確洗手步驟有五個口訣
@濕------在水龍頭下把兩手淋濕,記住要全部淋濕,可不是只淋一跟小指頭。
@搓------擦上肥皂手心手背搓揉起泡約二十秒。
•兩手掌心互相磨擦。
•兩手揉搓自手背至手指(特別要注意清潔戴戒指處)。
•兩手揉搓手掌及手背。
•作拉手姿勢以磨擦手指尖。
@沖-------用清水將雙手洗淨。
@捧-------捧水將水龍頭沖洗乾淨,再關閉水龍頭。
@擦-------用乾淨毛巾或擦手紙巾將手擦乾。
※如何預防腸病毒?
由於腸病毒型別很多,不像其他的疾病如水痘天花等等,得過一次就可以終身不受感染,但是目前並沒有事先用來預防腸病毒的疫苗,再加上腸病毒可以經過很多管道傳染,包括從嘴巴吃進去任何被細菌污染的食物或水,或者已經感染到腸病毒的人在你身邊咳嗽,只要不小心吸入他們咳嗽時噴出來的唾液,都可能受到感染,所以要常常洗手,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就可以預防腸病毒基本方法喔!
以下提供幾個預防腸病毒的方法:
1.時時注意個人衛生,經常正確洗手。如何正確洗手呢?
2.保持環境衛生整潔與室內通風良好。
3.腸病毒流行的期間,儘量不要去過度擁擠之公共場所,如百貨公司遊樂場等等 地方、在學校也要保持好的衛生習慣,常常洗手,發現有同學或朋友可能感染 到腸病毒,請他趕快就醫,並且暫時跟他保持距離以免受到感染。
4.提高身體的免疫能力,就能防止病毒的入侵,所以平日要多多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充足運動及睡眠,來增強個人的免疫能力。
5.年紀比較小的小朋友,特別是三歲下的兒童,併發腦炎、類小兒麻痺症候群或肺水腫等嚴重症狀比率特別高,因此如果是跟這些年紀比較小的小朋友玩,更要特別注意你的衛生習慣,避免將腸病毒傳染給其他小朋友。
6.媽媽從小就餵小朋友喝母乳,可以提高寶寶對腸病毒的抵抗力。
留言列表